漫步小说提供尘世祥人文集无删减免费全文阅读 |
![]() |
|
漫步小说网 > 短篇文学 > 尘世祥人文集 作者:尘世祥人 | 书号:5091 时间:2016/11/12 字数:4584 |
上一章 判批则规仄平诗律格 下一章 ( → ) | |
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,很多学者专家把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与押韵、对仗规则相提并论,称为近体诗三大规则之一——平仄规则。平仄规则观理论混![]() 一 格律诗(本文指七律、七绝、五律、五绝,下同)又叫近体诗。据內行人士考察,早在三国时代,诗人们就开始摸索平仄 ![]() ![]() ![]() 其一,七律的格式是: 首联:平(平)仄(仄)仄(平)平,仄(仄)平(平)仄(仄)平 颔联:平(平)仄(仄)仄(平)平,仄(仄)平(平)仄(仄)平 颈联:平(平)仄(仄)仄(平)平,仄(仄)平(平)仄(仄)平 尾联:平(平)仄(仄)仄(平)平,仄(仄)平(平)仄(仄)平 上述格式中有三条基本规律:(1)一句之中平仄相间。第七字押韵为平,无韵为仄。各句中“二、四、六”字平仄必须相间(标括号者),其他平仄可宽松。(2)每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(主要看“二、四、六”)必须相对。(3)两联之间平仄相粘,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平仄一致。另外,在一首律诗中,应当平的作仄,应当仄的作平,互为补救,称“拗格”拗格还可以存在于一联里或联与联之间。 五言律诗的声律,按七言律诗减去前面两个字。绝句类似律诗前四句或中四句或后四句或首尾两联(参见《新选唐诗三百首》,民人文学出版社会,1980年7月)。 其二,五言句有四种基本格式: (1)(仄)仄平平仄,(2)平平(仄)仄平 (3)(平)平平仄仄,(4)(仄)仄仄平平 七言句也有四种基本格式: (1)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,(2)(仄)仄平平(仄)仄平 (3)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,(4)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 以上八种基本格式(加括号者可平可仄),也就是近体诗单句的一般规则,各种类型绝句和律诗,都是由这些句型组配而成的。组配诗中各个句子,按粘对循环原理进行。所谓对,即处于偶数位置上的句子,其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对立。所谓粘,是指绝句中的第三句、律诗中的第三、五、七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上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,而其全句的平仄格式不能与上句重复(参见⾼等教育自学试考应用专科共公课《大学语文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4年10月)。 作为民人文学出版社和大学语文教材的观点,谁具有权威 ![]() ![]() 还有一些与上述不同的论点,在此就不赘述。值得一提的是,不论何种论点,都可以在近体诗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诗篇,哪怕论点相互矛盾。我敢说,在近体诗中以唐诗为例,不论用何种“规则”去规范。没有一位作者的作品完全符合要求,即百分之百地按要求叫互平仄字。但是,如果运用“宽松”论、“拗救”论去规范所有的五、七言诗,则都符合“规则”让我们以民人文学出版社的“规则”为准,来规范任何诗句。假定一诗句中全是平声字,用于首联首句,那么,第一、二字和第六、七字符合要求,第三、四、五字当仄却平,第三、五字属于可平可仄,唯独第四字当仄却平,但可由下句或其他联中当平却仄的字拗救。这样,从“拗救”理论上讲是符合规则的。我们又假定这句诗中全是仄声字,第二、六字当平作仄,不符合要求,也可由下句或其他联句当仄却平的字拗救,也符合规则。七平七仄的诗句在其他联也可以由此证明是符合规则的。郭芹纳教授在《诗律补说》(《古汉语研究》2002年第一期)中也承认并列举了许多四仄、五仄,甚至六仄的近体诗句,还提出了“拗而不救”也符合“规则”的观点。即使不“拗救”也无所谓。可见,各句中无论有多少平仄字,也无论排列顺序如何,都可由宽严、拗救和拗而不救的理论证明它符保“规则”要求。试问,这样的平仄规则对近体诗的平仄有何规范作用呢?另一方面“拗格”、“拗而不救”理论与“每联的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”、“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平仄相粘”的要求相互矛盾,不论在句中、联中,还是联与联之间的拗救,都真接影响对“对”与“粘”的要求。因为拗救的字,正是要求“对”与“粘”的字。在诗句中不论是拗救还是拗而不救,都会使“对”与“粘”成为空话。窃以为,这种规则在理论上前后矛盾、极不严谨、极不科学。 二 我国幅员广阔,人口众多,除了汉民族共同语(普通话)外,还有较多的不同语言。许多语法书认为,汉语由八大方言(北方、吴、湘、赣、客家、闽北、闽西、粤)组合而成。当然,这只是大致分类,各方言內部,也存在语音、语调的差异。各大方言之间差别较大,有些不同方言的人在一起说自己的方言时,彼此很难听懂或听不懂。近体诗作者遍布东西南北中,不同地域的作者,在汉字的发音与声调上,差异难免,因此,各地诗人写近体诗即使讲究“平仄规则”也难免声调标准不一。 在新闻媒体发达、 ![]() ![]() ![]() 有的学者用当代普通话去规范近体诗,遇到不合平仄规则的字时,除作“拗格”解外,还往往注明古读声调。这也不能自圆其说。古代四声(即调值)的读法没有留下具体描写,五度定调值的方法到1934年才确定,且调值的古今变化较大。我们试问:现在 ![]() 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看看近体诗的创作实践,更有助于我们对“平仄规则”虚伪 ![]() ![]() 有人认为:“在诗句中 ![]() 写诗与作文一样,用词造句以意为主,这是古今共识。“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,用字不工不使语俗。”(⻩庭坚)“立意而词从之以生,…”(⻩侃)。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,二十二字,非绝非律,且无押韵,但却充分表达了作者报国意失的感慨,感天动地,读后使人终⾝不忘。崔颢的《⻩鹤楼》的前四句是:“昔人己乘⻩鹤楼去,此地空余⻩鹤楼;⻩鹤一去不复返,⽩云千载空悠悠。”此诗没有过分地追求对仗、平仄等形式美,还犯有“重词”(连用三个“⻩鹤”、两个“空”与“去”)之忌,但人们一致认为是一首难得的好诗。连称为诗仙的李⽩看后,也曾发出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的感叹!海上古籍出版社也赞同“此诗为人唐律诗第一”的观点,1992年出版的《唐诗三百首新注》将此诗放在七律卷的首篇。当代伟人⽑泽东(湘方言)所创作的近体诗中,很多也与“平仄规则”大相径庭,但它却在国人中广为传诵,获得好评。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,都不是靠声律美赢得读者赞扬的。近体诗的作者在创作实践中,总是不主故常,将“规则”抛在一边。令人不解的是,在总结探索近体诗的创作经验中,却有人硬要把“平仄规则”奉为圭臬。 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下,汉字的平仄分类,是将汉字的声调用两分法划分,与掷硬币原理一样(排除不倒的可能 ![]() 四 近体诗“平仄规则”在理论上谬误颇多,且没有统一标准,在创作上没有实践基础。以此律古,漏洞百出;以此育人,误人弟子。我们不能食古不化,以讹传讹地坚持“规则”论,而应以科学的态度,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地对近体诗的“平仄规则”说“不!” wWW.maNBuxS.cc |
上一章 尘世祥人文集 下一章 ( → ) |
漫步小说提供尘世祥人文集无删减免费全文阅读,好看的小说尘世祥人文集最新章节尽在漫步小说网 |